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

400-808-7372

加入收藏
浏览全部产品分类
发布日期:2025/9/4 10:22:00

引言
基因毒性
杂质(Genotoxic Impurities,GTIs)是指可能对DNA造成损伤,从而引发基因突变、染色体畸变或致癌效应的杂质。由于其潜在的高风险,即使在极低剂量下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,因此在药品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中受到高度关注。本文将从识别、控制、检测与法规监管几个方面,系统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药品中的基因毒性杂质。

 

一、基因毒性杂质的来源与风险特性
基因毒性杂质主要来源包括:

合成原料或中间体中的杂质残留,尤其是卤代烷烃、芳香族胺、硝基化合物等;

反应副产物或降解产物;

储存或包装过程中与材料反应形成的新杂质。

由于其潜在的致癌性,GTIs被认为是“无阈值”的毒性物质,也就是说,即使微量暴露,也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遗传损伤。因此,对其控制目标通常远低于普通杂质限度,一般在ppm甚至ppb级。

 

二、法规与指南要求
应对GTIs,国际药品监管机构已陆续发布多项指导原则。主要包括:

ICH M7指南《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NA Reactive (Mutagenic) Impurities in Pharmaceuticals》
该指南明确了GTIs的评估与控制策略,包括:结构警示分析(SAR)、QSAR预测、Ames试验验证、阈值计算(如TTC: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)等,并鼓励采用“基于风险的控制策略”。

美国FDA、欧盟EMA和中国NMPA也均参照ICH M7原则,出台与GTIs管理相关的技术指导文件,并纳入药品审评与监管体系中。

 

三、应对策略与控制措施

源头控制:
通过工艺优化规避或减少GTIs的生成。例如,避免使用潜在基因毒性的试剂与溶剂,或采用更温和的反应条件降低副反应。

杂质评估与鉴定:

使用结构警示工具(如DEREK、CASE Ultra)评估潜在基因毒性;

若发现结构可疑,应进一步进行Ames试验验证;

对已知的GTIs,则应直接予以控制。

 

毒理阈值计算:
若存在暴露风险但缺乏明确毒理数据,可参考TTC概念。ICH M7中建议的TTC限值为1.5 μg/day,作为一般控制目标。

检测方法建立与验证:

由于GTIs含量极低,需开发高灵敏度分析方法(如LC-MS/MS、GC-MS等);

方法需符合ICH Q2(R1)验证要求,并考虑选择性、灵敏度、线性与定量限等指标;

在实际生产中,亦可采用“跳批”检测策略降低成本。

 

全生命周期管理:

在药品研发、申报与商业化生产各阶段,应持续更新GTIs风险评估;

包括变更管理中新增中间体或试剂引入后对GTIs的再评估;

对供应商变更和制剂稳定性研究中产生的新GTIs风险也需跟踪。

应对药品中的基因毒性杂质:策略与监管指南

 

四、结语
基因毒性杂质的控制不仅是药品质量安全的底线要求,也是企业合规经营的核心内容。应对GTIs需要药品研发、生产、注册与法规团队的密切协作,结合科学评估工具与高精度检测手段,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。同时,企业也应关注国际指南的动态变化,不断优化杂质评估体系,推动产品安全性、合规性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。

 

如需进一步了解GTIs的评估案例、检测技术或中外法规比较,可继续深入探讨。

上一篇:2025版《中国药典》关于残留溶剂的解读
下一篇:没有了

谱析_标准物质中心  版权所有_京ICP备13023377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