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决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在HClO和SO2荧光传感中的选择性难题
次氯酸(HClO)和二氧化硫(SO2)是生物体内的两种重要信号分子,可以协同维持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。近日,中南大学宋相志(点击查看介绍)团队巧妙地将吩噻嗪引入到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中,合成了一种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PBC1,可以有效地解决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对HClO或SO2选择性差的问题。
苯并吡喃染料具有较长的激发和发射波长,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,良好的水溶性和低生物毒性。然而,目前基于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检测HClO或SO2的荧光探针无法实现HClO和SO2的有效区分(图1)。因为HClO和SO2都可以通过亲核反应与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发生荧光响应,从而使响应后的波长相似,难以区分。
图1. 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对HClO和SO2的荧光响应。图片来源:Anal. Chem.
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作者在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中引入吩噻嗪基团,从而合成了一个高选择性荧光探针PBC1。探针PBC1包含两个部分:(i)对HClO和SO2都具有反应活性的苯并吡喃部分;(ii)充当HClO反应位点的吩噻嗪-香豆素部分中的硫原子。这两部分共同作用提高了探针对HClO或SO2的选择性。探针本身几乎没有荧光,先后与HClO、SO2响应后分别生成具有绿色荧光的P1和红色荧光的P2(图2)。这样的设计完美地解决了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对HClO和SO2选择性差的问题。
图2. 探针PBC1对HClO和SO2的响应机制。图片来源:Anal. Chem.
接下来,作者评估了探针PBC1在HClO和SO2作用下的荧光变化(图3)。在没有HClO和SO2时,探针PBC1没有荧光。加入SO2后,探针PBC1在610 nm处呈现出发射峰;加入HClO后,探针PBC1在485 nm处呈现出发射峰。随着SO2和HClO浓度的增加,荧光强度逐渐增大,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。值得一提的是,HClO和SO2的两个荧光信号峰相隔125 nm,有效避免了HClO和SO2荧光传感时的相互干扰。这些结果表明,探针PBC1对HClO和SO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。文章最后,作者评估了探针PBC1在细胞成像方面的能力。实验结果表明,探针PBC1可以选择性地对细胞内的外源性和内源性HClO和SO2进行荧光成像,而且在斑马鱼体内也可以很好的进行成像。
图3. 探针PBC1对 HClO和SO2响应的荧光光谱。图片来源:Anal. Chem.
综上所述,作者通过在苯并吡喃-香豆素染料中引入吩噻嗪基团,开发了一种新型双功能荧光探针PBC1,用于检测和区分HClO和SO2。探针PBC1对HClO和SO2响应非常快(<20 s),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,并成功应用于HeLa细胞和斑马鱼中HClO和SO2的荧光成像。
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上,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韩金良和杨升,通讯作者是宋相志教授和王本花副教授。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。
来源:X-MO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