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

400-808-7372

加入收藏
浏览全部产品分类
发布日期:2021/6/11 8:22:00

近年来,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,将CO2电还原为各种高附加值化学品,是一条很有前景的实现碳平衡的路径,因而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。目前大多数非贵金属催化剂是将前驱体经过高温裂解后,将得到的碳基材料应用于电催化中,但其存在活性成分复杂、分布不均匀的问题。金属-有机框架(MOFs)材料作为一类新型的具有精确结构、二氧化碳吸附富集能力强的晶态多孔材料,是一类理想的催化材料。但是,由于大多数MOFs较差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,将MOFs直接应用于电催化体系中的研究仍然很少。如何设计导电性优良、结构稳定的MOFs材料应用于电催化体系中,对于提升电流密度、研究机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意义。

近日,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曹荣研究员(点击查看介绍)和黄远标研究员(点击查看介绍),利用具有大环共轭结构的酞菁镍分子作为基础构筑单元,合成了一例二维导电MOF(图1),其具有优秀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。在H型电解池水介质中测试其CO2电还原性能,发现其能够高效的将CO2转化为CO,选择性最高达到98.4%,CO部分电流密度最高达34.5 mA cm-2,超过了同体系下目前报道的其它MOFs材料。其催化活性可以媲美碳载单原子催化剂,同时材料还具有优秀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。

图1. 导电MOF合成示意图及基本性质表征

选用具有大环共轭结构的八羟基酞菁镍分子作为配体,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得到二维导电MOF。将其经过超声剥离后,可以得到超薄二维纳米片,AFM表征表明薄片厚度为1.65 nm左右。导电性测试表明其粉末具有优良的导电性,为4.8 × 10-5 S m-1。将该MOF不经过任何处理,直接应用于CO2电还原测试体系中,CO选择性最高可达98.4%,CO部分电流密度最高可达34.5 mA cm-2。同时其在较宽的电位区间内(-0.65 V ~ -1.1 V vs. RHE)均能实现CO选择性大于90%。

通过对比反应前后催化剂的PXRD、XPS谱图,以及进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拟合及小波变换,分析电催化过程中节点的配位模型变化过程。证明经过电催化过程后,MOFs结构仍然得到很好的保持,证明材料具有优秀的结构稳定性。

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以及设计对照试验,证明酞菁中心的Ni原子是催化活性位点。同时,通过分析酞菁中心Ni催化位点的电荷分布、CO2吸附能力以及还原性,解释了材料具有如此高效的催化活性的原因。

图2. 催化剂的CO2电还原性能测试

该工作表明晶态材料也可以实现高效的电催化活性和结构稳定性。同时,通过将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酞菁分子引入到多孔晶态材料中,在均相分子催化剂和异相多孔催化剂中间搭建了桥梁,为后续设计新型的具有高密度活性位点、且活性位点明确的晶态电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,文章第一作者为伊俊东博士后,理论计算是由司端惠助理研究员完成,通讯作者为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曹荣研究员和黄远标研究员。

来源:X-MOL

上一篇:关于2021年端午节放假安排的通知
下一篇:手性炔丙基胺的不对称钴催化氢化合成

标准物质中心_北京谱析标准技术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_京ICP备2021032999号-1